前言:謊言一、二、三
政府欽點的土地專責小組(以下簡稱小組)剛展開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向來,政府所謂公眾諮詢都是做場大龍鳳,早已預設立場。今次,當然也毫不例外﹗
小組提出18個選項諮詢市民,其實為著欽定三個結論,箇中謊話連篇﹗
謊言一:萬惡源於土地不足
小組的諮詢報告將民間房屋問題的批評照單全收。不過,關鍵卻在於未諮詢已作結論—土地供應不足﹗一切社會問題,包括樓價地價高昂,居住環境「貴」、「細」、「擠」都源於此。結論當然是增加土地供應,這是傳統自由主義經濟學的供求關係定律。不過,卻避而不談今次大辯論的目標,增加土地是以基層市民安居為目的嗎﹖是要壓抑樓價到一個市民可以負擔的水平﹖
以上的問題完全不在大辯論的範圍內。因為這正中政府死穴。若繼續推行高地價政策,坐擁巨額土地儲備的本地地產商,便可以壟斷土地資源來尋租牟利。因此,土地供應增加也解決不了樓價高企,若然土地分配不均,政府將優質地、市區地留給市場炒賣,區內基層市民仍要被驅趕,若然貴價地不斷擴展,本地「低端人口」隨時變成「大灣區居民」;而且樓價高企不下,正是由於尋租需求源源不絕,在全球化時代,境外熱錢全球流竄,香港貧富不均,有錢者皆以囤樓囤地為發財之道。買樓已是全球特別是中港有錢人的尋租工具,需求源源不絕,單憑增加土地供應,卻不去平抑房價地價,可以解決高樓價問題滿足市民居住需求嗎﹖
謊言二:穩住中短期供應、唯有公私合營
小組提出諸多理由,指出中短期土地供應有很多變數和阻力,例如收地拆村變新發展區,改變土地用途起樓等方法,都會遭到當區居民強烈反對。要穩住供應,房屋用地到位,唯有利用地產商手中的一千公頃農地,並指明要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其他方式免談。這分明是送給本地地產商的最大禮物,他們春江鴨先知,早在90年代開始囤積新界農地,遲遲未能發展,一旦公私合營,問題立即迎刃而解﹗
我們要問:且不論所謂「合營」的公私比例,要利用地產商的農地,只有公私合營一種方式嗎﹖現有的土地,包括私人遊樂場用地、市區重建、政府閒置官地、預留興建丁屋的丁地、棕地等等不是足夠滿足住屋需要有餘嗎﹖
林鄭獨愛公私合營,不過是化公為私,酬庸權貴。只要看她在2017年競選特首時,由提名到投票,各大地產商紛紛歸邊投她「神聖」一票便可看出端倪。會德豐吳光正身先士卒,在選舉中鼎力支持。林鄭投桃報李,所以第二塊「首置」盤,指明屬意會德豐的大埔洞梓,官商勾結,昭然若揭﹗
謊言三:長期供應要填大嶼山
中短期明益本地地產商,長期便要顧全「大陸」了。中資遲來分肥,土地儲備缺乏,只能高價與本地地產商競爭。要做大土地供應個餅,填海當是首選。君不見啟德舊址,政府推出12幅土地拍賣,便有8幅落入中資財團手中?
所以,政府和建制派同聲同氣,為填海大造輿論攻勢。小組在諮詢報告也戾橫折曲,認為過去十年(2007至2016)公私營房屋短缺,是因為政府在前十年(1997至2006)沒有積極造地覓地,直接將政府沒有填海發展新市鎮與房屋供應不足掛勾,結論當然是填海造地了。
然而,小組卻隱瞞過去十年房屋供應短缺,是因為政府實行偏袒地產商,蓄意收縮房屋供應的政策—停建居屋、延建公屋,取消賣地變勾地—-的結果。而且也沒有解答為何當年政府並無提出土地不足論,政府在過去十年在填海問題上不斷搬龍門,由不填海、至試驗填海到大規模填海,以致提倡填海1,000公頃打造東大嶼都會,這種轉變是盲目跟隨「國策」﹖明益中資建造商﹖還是要為遲來的中資國企,尋找在本土地產商壟斷的市區地和農地以外的土地資源﹖
最荒謬是報告指土地多多益善,即使高估土地需求,多出的土地可撥作土地儲備云云。即是說可以在沒有充分證據下移山填海,用心逼切,可見一斑﹗
政府主動挑起土地大辯論,目的不外製造輿論,預設立場,其實為先設圈套也預設敵人,阻我者為人民公敵﹗林鄭已率先將反對填海者,打為阻礙劏房兒童改善居所的罪魁禍首。
政府掀起大辯論用心險惡,不過為將來壓逼立法會為民喉舌的議員,替通過各式各樣有利中港財團的撥款造勢,將反對聲音扭曲為與民為敵。因此,社民連出版這本小冊子,除了盡一分綿力揭破政府上述三大謊言,也嘗試以高爾夫球場用地為例子,提出以市民居住福祉為本的規劃藍圖。更重要是希望民間集結力量,共同抗擊政府,在大辯論中贏取市民支持﹗撥亂反正,以民為本。
撰文:陳寶瑩|社民連祕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