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億倒落海, 聯署制止
圖片展示(見模型圖)京官准看:這是東大嶼都會的模型。梁振英2016年6月接待訪港的張德江到發展局辦公室參觀。透過採訪記者的攝影機,市民才得見,彌足珍貴。模型所示:一、海怎樣填;二、黃色虛線是三條鐵路
土地大辯論到了中局,情況清楚顯示,政府要推行公私合營,以及填海。公私合營,去釋放地產商囤積土地,把農地變成黃金。填海去創造土地,以供日後的炒賣。「維港以外填海」,是七年前由林鄭月娥倡議要研究。到最新,重點是在中部水域,填造人工島。政府申述:二、三十年後,人口大增,亟需土地。認為應該填造人工島,可以提供大量職位和住宅。造島可以取得較多土地,較少規劃制約。但是,在大辯論期間,民間質疑:政府人口預測高估;人工島做不到所說的職位和住宅數量。
開倉供給大灣 闢地配予國企
圖片展示(見模型圖),具體來說,政府計劃在大嶼山和港島中間的交椅洲,填造千頃人工島,對外建造三條盛載鐵路的海底隧道,東連港島;西連梅窩;北連葵涌。連接梅窩中間經過喜靈洲。項目命名「東大嶼都會」。據說,可以提供二十萬職位、容納七十萬人居住的房屋。過去這幾年,關於職位/住宅,除了這兩個數字,其性質、位置、分布等資料,則從來沒有交代過,綜覽幾份有關文件,全部都沒有。 市民只知有一台收藏在發展局的珍貴模型(見模型圖),以及讀到「配合」和「商業圈」兩詞。「配合」誰呢?發展局文件《2030+》說:「東大嶼都會亦配合區域性發展中心位置向西移,同時透過新建及經改善的運輸基建設施,有效連接傳統商業核心區與珠三角東西兩岸。」「配合」的意思,是現在香港,由廣深港高鐵,到港珠澳大橋,到交椅洲填海,都是跟隨中央的規劃而建造,以配合中央要發展大灣區;要發展廣東的省會、經濟特區和自由貿易區,香港要打開庫房,大造基建去「配合」。「商業圈」又是什麼東西呢?《2030+》說:「第三個商業核心區,東大嶼都會有望可提供現代化、創新及優質的辦公室」。規劃署前署長冼嘉勤解釋說:「香港繼續是國際金融中心,CBD1(核心商業圈)、CBD2也許都滿了,可能去到CBD3。CBD3離中環本來那些不遠,離機場那些也較方便,它位處中間。是有這樣一個概念。我們提出CBD3概念,大家覺得值得考慮。」「商業圈」的意思,是香港商業樓宇的炒賣市場,要擴展至九龍東,然後再擴展至交椅洲,好讓新近加入的中資國企,有機會取得土地。造島造隧道是基建,開闢商業用地是地產,因此,東大嶼都會是基建/地產項目。
林鄭報効主子 民間拒絕受騙
林鄭的造島大計,規模龐大,費用高昂。這項大計,過去七年在黑箱中進行,政府說不出職位和住宅何來,也不公布預算造價。但是,發展局去年在向議員游說投票,投票支持撥款期間透露:「政府預算要用四千億元」。東大嶼關注組的任憲邦年前推算,需資四千億,八成用於建造隧道。四千億造價,遠超高鐵和大橋的總和,佔儲備近半,若果連同期間數以千億計的機場三跑,香港特別行政區庫房「水浸」的「困難」,基本上是解決了——解決方法是用鐵路和大橋運上北京。東大嶼都會這個填海大計,因而事在必行。7月2日,運房局長陳帆說:「填海唔係為咗住屋」。早一日,在慶回歸那天,林鄭 對她的主子說:「我夠膽話」填海係事在必行。於是,兩人終於說白了,大辯論是為了要填海,而填海不是要造地建屋給我們住。 民間團體在大辯論展開之前,通過廣泛交流,早已得出「大辯論是為了要填海」這個分析。到了這個階段,社民連聯同其他合共13個團體【註】認為,需要集體表達反對的聲音,因而發起「大量增建公屋居屋 土地房屋公義分配」goo.gl/Ng4yQr一人一信簽名運動,希望大家寄信之餘,與我們聯絡,一同說出更清晰的意見,展示更清楚的意願。假如大家在地鐵站和港鐵站遇見我們,請給我們簽個名。
【註】土地公義聯合陣線13團體名單:香港天主教正義和平委員會、土地正義聯盟、社會民主連線、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街工勞工組、工黨、香港眾志、民協、全港關注劏房平台、小麗民主教室、 朱凱廸議員辦事處、關注綜援低收入聯盟、人民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