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象不只東大嶼 狂造地榨乾香港人
舉債造島 車毀人亡
【📢社民連突擊林鄭、蔡若蓮】

大白象不只東大嶼 狂造地榨乾香港人

林鄭本年度《施政報告》,以極大篇幅推銷「明日大嶼」的萬億填海1700公頃計劃。消息一出,各方輿論猛烈批評政府有地未善用,就以生態和庫房儲備為代價,瘋狂填海進貢中資建商。但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土地大辯論」並留意《施政報告》的其他造地計劃,會發現原本聲稱欠地1200公頃的政府,還打算在東大嶼1700公頃人工島之外最少再造2940公頃新地,涉及另外7300億成本。其中單是「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已包含了龍鼓灘、欣澳、小蠔灣三個「近岸填海」地點共315公頃,全部是中華白海豚的出沒地區。

林鄭本年度《施政報告》,以極大篇幅推銷「明日大嶼」的萬億填海1700公頃計劃。消息一出,各方輿論猛烈批評政府有地未善用,就以生態和庫房儲備為代價,瘋狂填海進貢中資建商。但如果我們沒有忘記「土地大辯論」並留意《施政報告》的其他造地計劃,會發現原本聲稱欠地1200公頃的政府,還打算在東大嶼1700公頃人工島之外最少再造2940公頃新地,涉及另外7300億成本。其中單是「明日大嶼願景」計劃,已包含了龍鼓灘、欣澳、小蠔灣三個「近岸填海」地點共315公頃,全部是中華白海豚的出沒地區。

基建設施要成本 造地非越多越好 

據土供組諮詢文件,近岸填海連同基建設施的發展成本為每公頃1.5億元至2.5億元;就算我們以造價成本較低的東涌新市鎮作為例子,龍鼓灘、欣澳、小蠔灣要填的315公頃,造地和基建成本最少需要504億 [1];另外346.5億元建公共設施,合共850.5億 [2]。 

隨著龍鼓灘填海,政府「亦會對屯門西一帶作全面的地區性土地重新規劃研究,一併考慮龍鼓灘及包括內河碼頭在內的鄰近地區」。屯門西內河碼頭佔地65公頃,基建、公共設施成本130億元。將軍澳第一三七區80公頃土地亦會發展,成本160億元。 

其餘將會發展的還有新界北發展區720公頃、其他棕地760公頃,共1480公頃,基建、公共設施成本2960億元。而新界北和棕地將涉及收地補償,大約需要1036億元。[3]

此外,政府亦打算以「土地共享」的名目,以公私合營方式發展地產商囤積之1000公頃土地,基建和公共設施成本又需要2000億元。

總計以上未計入「現有供應來源」的土地,加上東大嶼人工島,政府現在要造地4635公頃,已是土地大辯論公眾諮詢所言之「1200公頃短缺」的接近4倍了;成本最少14000億,據政府工程的超支往績,近20000億元埋單亦不出奇。 

帳面雖非政府支出 最終亦由市民埋單 

或曰「公私合營」模式之下,基建設施可由地產商興建。但《施政報告》指,相關工程將會「於地價中扣除相關成本」,即依然是由公帑支付的。 

輿論打手為政府辯護時,亦喜歡搬出「造地帶來賣地收入,政府會有賺」的論點。問題是,賣地等於起私樓甚至商廈、酒店,地皮成本高就要賣得貴,政府在地產商手上賺的地價到最後只不過由市民在樓價中進貢,亦即政府才是第一號地產霸權。而且賣地收入會進帳到只能用於基建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賣地賺錢再多都不會有益於民生項目,而只能成為下一輪造地炒賣的本金。 

林鄭妄談要大幅製造土地儲備,卻根本說不出除了為中資提供生意、為炒家提供炒賣工具之外,誇張的土地面積,到底需求何來。我們呼籲非建制派議員必須要對此份施政報告的致謝動議投下反對票,而市民更必須繼續向政府施壓,要求政府公地公用合理規劃、停止瘋狂造地賣港!

註: 

[1] 東涌填海及前期工程造地130公頃,發展局2017年4月向立法會申請撥款206億元,即每公頃1.6億。

 [2] 以政府2013年就新界東北發展的614公頃報價發展成本約1200億元,其中興建基建設施410億元、公共設施480億元。根據拓展署工務工程價格指數,2018年價格約為2012年的1.36倍。即現時新界發展每公頃基建費用約0.9億、公共設施約1.1億。

 [3] 按東北比例,614公頃發展區所花收地費用為300億元;現時收地補償為2013年時之1.39倍,即每公頃則大約0.7億。

周諾恆 社民連副主席

RELATED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