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怠慢、派錢不均 一萬元能抵禦經濟寒冬嗎﹖】
【回水一萬的陷阱: 送錢大陸的財政預算】
【林鄭愧對婦女,立即設立失業援助金、全民養老金、嚴懲黑警性暴力】

【防疫怠慢、派錢不均 一萬元能抵禦經濟寒冬嗎﹖】

新型肺炎已經肆虐兩個多月,除物資荒外,其所帶來的經濟問題亦逐漸浮現:零售、飲食及旅遊等行業成為重災區,不少基層打工仔被迫放無薪假,遭減薪甚至裁員遣散的事情不斷發生。上星期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公布新一年的《財政預算案》(下稱《財算案》),以「撐企業、保就業、振經濟、紓民困」作為今年主題,連同上月中林鄭月娥宣布的「防疫抗疫基金」(下稱抗疫基金),政府看似已推出多項措施應對持續的疫症及經濟危機,但所謂的解決方向只是依賴「滴漏效應」,奢望以公帑去拯救老闆的方式解決失業潮等經濟問題,此舉實未能正本清源,針對問題所在。

措施依賴「滴漏效應」實屬妄想

林鄭月娥於214日宣布推出總共300億元的抗疫基金措施,綜觀抗疫基金的資源分配,300億的援助中佔最大額的竟是補助老闆的措施,金額為160.5億,佔整體基金的54%。但最為醫護前線及港人所急的防疫工作,以及直接支援普羅大眾的措施,卻僅僅只有82億元(27%)及38.3億(13%)。

政府厚此薄彼,背後邏輯就是一種「滴漏效應」:藉拯救最頂層的老闆,然後期望支援能夠一滴一滴流到底層的打工仔手裏,令他們不至因公司倒閉而失業,以保持消費力令經濟免於持續衰退。可是,這實在是林鄭的痴心妄想,眾所周知香港營商成本最高是用於租金而非人工之上,抗疫基金的補貼真正的得益只會是地產大財團,因為對於中小企而言,補助金分分鐘是進貢給大業主,最終亦解決不了疫情恐慌和市民消費力薄弱的問題癥結,區區38.3億援助對普羅大眾而言實在是杯水車薪,未能惠及面臨減薪、失業的工人、低收入家庭等社會弱勢社群,在防疫支援上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派錢一萬:黑警的及時雨?市民的陷阱?

及至上星期陳茂波終於向18歲以上人士每人派發一萬元,以解普羅大眾的燃眉之急,派錢看似回應民意,但卻是「暗藏殺機」,因派錢措施與警隊預算一起捆綁在《預算案》之內,迫使支持派錢的立法會議員及市民一併接受警隊大幅增加預算,包括增聘2543名警員、購置和更換警隊水炮車和裝甲車。在過往大半年港人面對眾多警暴問題尚未解決,沒有任何警員因濫權施暴而遭受刑事檢控的情況之下,政府竟仍提出增加警隊預算,簡直是倒行逆施。若政府要以派錢方式紓解民困,何不將措施直接加於抗疫基金之中,繼而在財委會通過?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林鄭就是要迫使民主派立法會議員陷入兩難之間,將自己的政治目的凌駕於普羅大眾的困境之上!

面對經濟危機所帶來的失業問題,林鄭今年1月曾宣布由關愛基金為就業不足及失業人士制定新的現金津貼計劃,對象為曾申領在職家庭津貼、學生資助計劃人士,如失業一個月或以上即可申請最多三個月有時限現金津貼。可是,該計劃最快只能於今年10月發放津貼,根本不能解決失業人士的即時危機,遠水不能救近火。更嚴重的是,計劃對象的範圍過於狹窄,若以2003年「沙士」失業率(8.6%)再乘以現時就業人口(380.3萬人)計算,香港社會將會面臨32.7萬人的失業大軍,該現金津貼計劃完全無法應付未來持續的結業裁員潮。

設立「失業援助金」

面對如此局面,政府理應果斷成立一個300億的「失業援助金」制度,不設入息和資產審查,為受疫情影響而失業、開工不足、被迫放無薪假,或因強制檢疫而不獲支薪的打工仔提供財政支援,以解他們燃眉之急。而基於失業援助金的目的是為受影響打工仔應付日常生活開支,故津貼額應訂為每月正常收入的80%,並設上限為16,000元。若按預計失業人口(32.7萬人)計算,「失業援助金」每月開支約為48.4億,300億的「失業援助金」可維持半年運作,以助普羅大眾度過經濟難關。

開徵「抗疫稅」
在過往數年經濟繁盛期間,民間團體一直要求各種勞工政策及稅制改革,令勞動條件及社會資源分配更為符合公義原則,惟政府及大財團不但拒絕,更變本加厲剝削打工仔,藉此榨取更多利潤,今日香港社會財富不均,有人窮得連防疫物資都無法負擔的結果正是這些既得利益者一手造成的。當面臨經濟衰退時,這些大財團竟比普羅大眾及中小企得到更多政府資助,實在是說不通。反之這些大財團應付上較大的社會責任,以彌補過往將自己的巨額盈利建基於剝削普羅大眾的過失。因此,我們建議在疫情期間新增「抗疫稅」,向2019/20課稅年度應評稅利潤大於5,000萬的企業(例如美心集團)徵收額外3%利得稅(加至19.5%),並將新增稅收專款專項,用於成立失業援助金及抗疫政策開支上。若按2017/18年度數字計算,將會有2000間有限公司(佔註冊公司總數0.16%)須要繳交「抗疫稅」,並預計能為「失業援助金」及抗疫措施帶來200億的資金來源,將資源用於紓解民困之上。

RELATED POSTS